辛亥革命之后,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公历,俗称"阳历",“新历”,名称与中国原有的历法相对应,新中国成立后则正式采用公元纪年,也就是公历(阳历)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几月几日。
太阳历又称为阳历,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。太阳历的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,一年12个月,这个“月”,实际上与朔望月无关。
阳历的月份、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,根据阳历的日期,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;但在每个月份中,看不出月亮的朔、望、两弦。
阴历也叫太阴历,主要是以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制定的。
阴历的一个月叫做“朔望月”。每月初一为朔日,十五为望日,“朔望月”是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。所谓“月有阴晴圆缺”,说的就是这个意思。很多人认为农历就是阴历,其实二者还是有差别的。其实古代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,已阴历(月亮)为主,但也考虑了太阳的活动规律(二十四节气),所以严格讲应该是阴阳合历,中国历法独有的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是重要的参考,所以人们又把阴历称为“农历”;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几月初几。
阴历的是按照月亮运行规律,阳历按照太阳运行规律,由于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周期不能匹配,这就造成了,阴历与阳历每年大约差十一天。
本文由易学居整理发布:(本网部分文字及图片来自网络,如有侵犯您的权利,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