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字在线排盘

起运流派

福建冬至吃什么 福建的冬至吃俗

福建冬至吃什么 福建的冬至吃俗

  福建省简称“闽”,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,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、郑和下西洋的起点。福建因古代境内有福州、建州两府,所以各取其首字而得名。那么对于福建人来说,在冬至时节一般会吃什么食物呢?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个问题,来了解一下吧。

  福建冬至吃什么

  莆田:暝搓丸

  冬至前一夜,莆俗叫“冬至暝”。这天傍晚,家家厅堂上红烛通明,灯光如昼,寓意事业辉煌。桌上以红柑为“果岳”(即是把红柑堆叠成小山岳状,故名)。红柑的最顶层插上“三春”(即民间剪纸者用红纸剪成福禄寿的纸花)一支,用红纸条封腰的箸子一副(十双)和生姜、板糖各一块,一家人洗手面,家长点烛上香,放了鞭炮,开始“搓丸”。所搓的“丸子”,是白色的,如当年有新婚的,则是搓红色丸子,以示家中添丁,家道会更红火。这时,女的穿上红衫,在灯光下分外耀目,孩子们笑口开颜,天真活泼。大家一齐围在大簸箕(俗叫“大笠弧”)的四周,孩子们坐在高高的凳子上,“跃跃欲试”。主妇把糯米碾成的粉(俗叫“米祭”)加入开水揉捏成圆形长条,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圆坯,然后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“丸子”,这就是“冬至暝搓丸”。

  泉州:甜丸汤

  泉州风俗有“冬节不回家无祖”之说,故出门在外者,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谒祖。冬节早晨,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,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。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,粘于门上,称“敬门神”。泉州人吃丸,称元宵丸为“头丸(圆)”,冬节为“尾丸(圆)”,这样头尾都圆,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。

  福州:米时

  冬至节正值寒冬,天气总是晴天,所以在冬至到来的前些日子里,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用石磨加工冬至粉(福州方言叫“冬至擦”)的习惯。这种糯米粉一般是按糯米与晚米7:3或8:2比例搭配(视糯米质量好坏而定),磨前用水浸渍3~4天,每天换水,据说只有这样以后煮团团时汤水才不容易糊。通常在下午把米浆磨好,放在布袋里,上面用石磨压住,经过几小时就基本挤干;第二天一早,一家人围在一起,把湿的糯米粉瓣成一块块、摊开,放在竹制的簸箕上,利用冬至前的晴天连晒几天,待其干透后,收藏在干燥的器皿中,待来年想吃时取一些出来加工成团团、“拨隆细”(福州方言)、元宵等。在冬至那天一大早,家家户户都有做“拨隆细”,也叫“米时”,是将煮熟的团团(大的)从锅里捞出后,倒在炒过的黄豆磨的粉、炒过的黑芝麻、白糖等蘸料中来回打滚。因为团团本身没有什么味道,蘸黄豆粉、黑芝麻和白糖的调料后即成了一道甜食。

  南平:糯糍粑

  糯糍粑,是南平光泽诸多地方小吃中较出名的一种,和福州的“米时”类似。它是用当地产的优质糯米经水泡后放进饭笼里或锅里蒸熟,然后倒进石臼里,一人用木杵舂,一人翻动,民间俗称“打糍粑”。糯米打到粘稠成泥状,挑起不断后,再加上一些香油点润,用手揉搓成一个个拇指般大小的丸子,放进装有炒熟的芝麻、花生、豆、糖的粉碗中滚过即可食用。

  龙岩:冬至艾叶煲鸡,包粿饺

  龙岩武平的冬至食物,最为普遍的是吃鸡,用艾叶杆煲鸡,熬出浓浓的鸡汤,老人在碗底加上鹿茸粉,冲上鸡汤拌匀,喝下去,这一个冬天都不会感觉到寒冷。龙岩冬至有一种独特的美食—粿饺,巴掌大,三角形,是将野苎麻或艾草捣碎,和糯米粞揉匀后作成皮,馅料则分两种咸甜两种:咸粿饺馅儿通常会用冬笋丝、虾仁、香菇混合炒就,也有单纯以酸菜做馅儿的。

  漳州:和家人在一起“搓圆”

  漳州的风俗,要吃冬至红糖汤圆。节日前夕,家家户户用糯米磨粉搓丸,放置在竹筛上。第二天清晨放入红糖锅内煮熟,作为节日早餐。出门在外的人都尽可能赶回家中,同亲人团聚。搓汤圆、吃汤圆、贴汤圆,祭祖扫墓以及贴“消寒联”等,都是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。

  厦门:姜母鸭

  厦门人对鸭可以说是情有独钟,一年四季都在吃鸭,盐鸭、酱鸭、烤鸭、四物炖鸭,冬至吃姜母鸭。姜母鸭自家做的比较少,因此,冬至一到,就有很多人开始排队买姜母鸭。

  沙县:汤圆

  沙县人的汤圆,汤汁中喜欢配竹笋、香菜等作料。因为沙县临近三明市区,所有有些习俗已经逐步消失,一些传统的习俗,比如舞龙舞狮什么的估计只有在乡下可以见到。

  平潭:咸米时

  平潭的老百姓冬至时吃的食物很特别,他们通常会吃”咸米时“,也叫做”时来运转“。首先要有地瓜、地瓜粉,至于馅嘛,其实是不限制的,几乎都是平潭海鲜,所以注定咸米时吃起来不一样的口感。另外单单有鲜美的材料还不够,你想把馅做的有味道那也要功夫的。

 

       本文由易学居整理发布:(本网部分文字及图片来自网络,如有侵犯您的权利,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)